爆破力单位(塑性工程论文目录格式图片)(5)

来源:塑性工程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21日 17:44: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很多家长带孩子做视力检查的时候,会被医生告知 “孩子远视储备比较低,不加注意就会变成近视眼”。什么是远视储备?远视储备高是否就不会近视了

很多家长带孩子做视力检查的时候,会被医生告知 “孩子远视储备比较低,不加注意就会变成近视眼”。什么是远视储备?远视储备高是否就不会近视了?

◎◎◎

什么是“远视储备”?

人类对世界的感受和认知,大多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而视力的形成是通过如下途径:光线通过眼睛的屈光系统(即角膜、晶状体等)的折射后到达视网膜,随后在视网膜感光细胞作用下转化为电信号,这些信号再经过神经,传导至大脑的视觉中枢成像。

“人的眼睛就像一台变焦的照相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冯婧解释道。婴儿出生至3岁之前因为眼球前后轴比较短,成像的焦点会落在相机底片(视网膜)的后方,类似远视眼的情况。不过,孩子晶状体的屈光力很大,可以通过自己眼睛肌肉的调节,让影像落在视网膜上。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眼轴会加长,逐渐发育为正视眼,这些远视的“储备”也被渐渐消耗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眼球发育最快,到达3岁时发育速度减退,10岁眼球大小基本定型,生理性远视基本就消失了,这个过程就称为“正视化”。一般来说,在不同时期孩子眼睛的生长速度不同,眼球后部生长速度比前部快。

“一般3-4岁的孩子都有200-300度左右的生理性远视,这200-300度的远视可作为‘储备’供损耗,保护他们不那么快患上近视。”冯婧说。也就是说,孩子有轻度的“远视储备”,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远视与正视(图片来源于网络)

校园行动护眼亮眼工程专家组成员徐丽表示,在正常用眼的情况下,每个年龄段远视储备有一个大概的标准:6岁一般为200度,7岁为150度,9岁为50度,10岁的时候基本上就消失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孩子的远视储备的数值都是一样的。远视储备的数值和眼轴的长度以及角膜曲率有关系。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视,孩子的远视储备就会相对低一些。

◎◎◎

远视储备是近视的“预言家”

引发青少年近视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其中,遗传因素在高度近视(指屈光度为6.0D即600度以上、伴有高度眼轴延长的一种屈光不正)的形成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学视光中心常务副主任宋红欣说:“如果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者,遗传后代的可能性会为90%;父母一方为高度近视,遗传后代的可能性为50%,但也有显现不全的表现。”

远视储备量高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先天的优势,就跟个子高的爸爸妈妈,孩子的身高会有优势一样。天生的远视储备量比同龄人要高,孩子发展成为近视会就比同龄人要慢。相反,远视储备低的孩子发生近视的几率更高。

大量研究发现, 一旦远视储备量消耗完毕,就不可逆转。如果孩子不注意用眼习惯,眼轴的加长、远视储备的消耗会超出正常的“正视化”过程,并有可能引发近视。可以说,远视储备是近视的“预言家”。远视储备的下降,就是近视的早期预警信号。

那么远视储备消失了就一定会得近视吗?未必。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邹留河表示:远视储备在10岁之前消失,只能说明以后得近视的概率会增加,以后是否会得近视和孩子的用眼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并且,远视储备不是造成近视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只能说,远视储备是一个信号,提醒医生和家长孩子有没有近视的风险。

(制图:秦童)

此外,孩子的远视储备量也不是没有上限的“越高越好”。如果3岁前的远视度数超过350度,孩子眼睛的调节能力不足以让影像落在视网膜上,就容易造成弱视跟斜视的问题。“因此过度的远视,也需要戴眼镜(远视镜)治疗。” 冯婧说。

因此,远视储备消失并不是肯定就会得近视,远视储备数值正常,也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果不注意用眼习惯的话,远视储备衰减的速度非常快,还是要引起一定的重视。

◎◎◎

戴远视镜能预防近视吗?

既然远视储备耗尽后,得近视的概率就会增加,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戴远视眼镜的方法来减缓远视储备的衰减速度呢?邹留河表示,医学上有一种眼镜叫做“阅读镜”,本质上是一个200度的远视镜,它的作用是弥补孩子的调节滞后问题戴上阅读镜的孩子看书的时候如果离书本太近,就会看不清,自然而然就会离的距离远一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阅读镜本身并不能预防近视。它只是控制了孩子的眼睛相对于书本的距离,帮助孩子矫正了坐姿。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看书写字的时候离得特别近,自己又没有办法控制,戴上阅读镜效果会好一些,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是否需要佩戴阅读镜,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判断,如果盲目给孩子佩戴,对孩子的视功能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文章来源:《塑性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sxgcxb.cn/zonghexinwen/2022/1221/963.html



上一篇:塑性工程什么是核心期刊(塑性工程学报审稿周
下一篇:没有了

塑性工程学报投稿 | 塑性工程学报编辑部| 塑性工程学报版面费 | 塑性工程学报论文发表 | 塑性工程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塑性工程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