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塑性工程学报》收稿方[10/06]
- · 《塑性工程学报》数据库[10/06]
- · 《塑性工程学报》栏目设[10/06]
- · 《塑性工程学报》刊物宗[10/06]
- · 《塑性工程学报》征稿要[10/06]
- · 《塑性工程学报》投稿方[10/06]
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揭牌 两江新区加快建设创新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4月7日,随着室内装修工程的竣工,各类精密检测设备陆续安装调试,两江协同创新区“双一流”高校研发机构——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正式揭牌! 提
4月7日,随着室内装修工程的竣工,各类精密检测设备陆续安装调试,两江协同创新区“双一流”高校研发机构——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正式揭牌!
提升重庆自主创新能力 strong>
p>科技创新中心建筑面积约34000平方米,可容纳西北工业大学8-10个科研团队,拥有3000多平方米孵化办公区、展厅、报告厅和办公室。在设计上,遵循“背山望水,融山水”和“开放共享,开创门户”的创新理念,设置架空层,使建筑本身成为一种固有的自然形态穿插其中。无论是漫游的人群还是科研人员,都可以通过丰富的路径穿行于一体的山地景观和硬地广场,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内外互动。
科技创新中心是由两江新区管委会和西北工业大学联合组建的按照市场运作、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面对航天装备创新的重大需求,科技创新中心汇聚优质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为提升重庆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中心主要依托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高性能钛合金、高性能精密铸件、钛合金铸件和其他航空航天精密铸锻件。”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苏海军向记者介绍,目前,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实施了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精密铸造平台、航空航天关键部件残余应力检测平台、热加工数值
“后续还将把更多进入中试阶段的科研成果投入两江协同创新区,服务重庆科技与科技创新,成为西部工业大学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苏海军说,科技创新中心也将落户难变形特殊连接平台。航空航天材料,一种高清洁度的熔炼和粉末制备平台tform,高端智能制造装备设计开发平台,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新材料开发平台。
科技创新中心将重点支持航空航天领域,开展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与中国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中国航天发展、中国商业发展等企业集团产学研结合,相互合作,加快20多项发明专利转化重庆市以技术成果和技术成果为重点,重点发展航天油箱骨架、飞机外壳等产品和技术应用,加快航空产品使用寿命评价平台建设。
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科技创新中心孵化了航天钛合金大型复杂薄壁结构精密铸造产业化项目,包括重庆良航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三航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预计到2025年成为国内该领域技术领先者,到2030年形成1至15亿元的销售规模,预计利润超过3亿元。
5年内建成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强>西北工业大学校长王劲松表示,西北工业大学将抓住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战略机遇,密切关注围绕“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实现优势共享、产业融合、科技共荣,开创校地合作创新模式,推进高素质科技中心建设发展,着力将其建设成为高端人才“库”、科技创新要素的“聚集地”和“助推器”。科技转化科技成果将助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中心是集科研、实验、教学、办公为一体的创新基地。拥有32个实验室。目前,科研团队包括两院院士和国家级人才6人。预计未来5年,科技创新中心核心科研团队达到300人,建设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钛合金精密铸造技术创新平台、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精密成形与检测评价创新研究平台)和两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目前已有35所高校签约
强>
“我们将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团队功能的建立和完善,依托现有的科研平台和产业基地,开展应用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最终形成航空航天和高端新材料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基地。”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已有35所高校签约,预计今年重庆创新中心和北京理工大学产业联合孵化基地将基本建成。
近年来,两江新区抓住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将科技创新作为“一项目”,加快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源头聚集地。瞄准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聚焦汽车、电子等主导产业,瞄准在航空航天、车联网、新材料等主要方向,部署创新围绕产业链离子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用科技赋能产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文章来源:《塑性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sxgcxb.cn/zonghexinwen/2021/0708/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