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塑性工程学报》收稿方[10/06]
- · 《塑性工程学报》数据库[10/06]
- · 《塑性工程学报》栏目设[10/06]
- · 《塑性工程学报》刊物宗[10/06]
- · 《塑性工程学报》征稿要[10/06]
- · 《塑性工程学报》投稿方[10/06]
聚焦重庆两江新区一号工程 首个“双一流”高校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赵鹏封面新闻记者罗薇薇 近日,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双一流”高校研发机构——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双一流”)简称“科创中心”)正式揭牌。被誉为“国防
赵鹏封面新闻记者罗薇薇
近日,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双一流”高校研发机构——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双一流”)简称“科创中心”)正式揭牌。被誉为“国防七子”之一、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西北工业大学正式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他们为什么来?将为重庆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变化?
两江协同创新区
优势互补
共同打造轻金属材料技术创新平台< /span>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创新与智慧的融合,明月湖明月山,湖光山色,碧波荡漾,是两江协同的“颜值担当”创新区。新落成的科技创新中心就在明月湖渡口不远处。
2018年7月7日,西北工业大学与两江新区签约,共建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主要依托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在钛合金精密铸造、航空航天关键残余应力检测、热处理数值模拟模型标定、轻质结构精密塑料成型。孵化。
与西安、沉阳、成都等航天工业发达的城市相比,重庆的航天工业相对薄弱。 “西部工业大学定位为重庆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利用产业需求的牵引力持续进行科技创新,这与‘科创+产业’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在两江协同创新区。”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市科技创新中心学科带头人、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寇洪超教授介绍,先进材料基因工程、数字孪生技术、工艺装备智能化也是他们承担的多项研究课题,并与重庆智库大力实施大数据,符合以智为主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此外,西安理工大学钛合金方向与重庆铝镁合金材料技术方向优势互补,可共同打造轻金属材料技术创新平台。
图片由科技创新中心两江协同创新区提供
航天人才加速集聚
目前,重庆已基本形成通用航空航天“机+芯”零部件+配套” 制造+运营+服务+金融的全产业链,形成了通用航空和交通航空“两翼齐飞”、航空航天协同发展的集群发展格局。但缺点是行业整体规模小,集聚效应不足;起步较晚,整体技术落后于航天工业发达地区。
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有一种特殊的“西大现象”。以航空领域为例,主要机型的总工程师和副总有一半以上是西部科技大学的校友。为纪念中国航空工业成立60周年,共颁发“航空报国金奖”10枚,其中6枚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
在此背景下,西部理工大学重庆科技中心的落成,将为重庆带来哪些改变?一组数据非常有趣。 2018年,西北工业大学与两江新区签约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那一年,只有65名重庆学生被西安工业大学录取,最高分仅为2195。到202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增加到91和882。
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市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齐田认为,重庆的学生和家长对航天、西部大学等高校的了解和认可度越来越高的技术。从长远来看,可以缓解重庆航空航天等相关行业的人才短缺问题。
几个月前,两江航空投资集团为航天领域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组织了一次论坛。与会企业负责人表示,在招聘人才方面都不同程度遇到了困难。 “对于大多数航天院校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首选肯定是在相关产业较发达的城市就业。”祁天透露,目前两江新区正在与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商讨每年举办一次专门的招聘会。 ,吸引更多人才到两江发展。
预计未来5年,科技创新中心核心科研团队将达到300人,建设2个国家级、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图片由科技创新中心两江协同创新区提供
助力重庆制造打造新名片
“航天事业发展与国家意志息息相关和发展规划。西部工业大学非常清楚国家的发展需求、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前景,我们可以先为重庆提供类似智库的支持。”齐天说,此外,西部大学希望助推重庆航天事业的发展。
“航天工业要一举实现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通过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西部工业大学可以在重庆形成可靠的产业链。未来,逐步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展。里面有立足之地。”齐天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将提供巨大的支持,贡献非常重要的力量。
据了解,西安理工大学已经落地并计划引进两江协同创新区的技术和产品应用,从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的精密铸造,到关键和重型部件的残余应力检测,再到航天油箱骨架和航空接收器几乎都是“脖子”全球航空航天高端材料领域的技术和关键零部件。
文章来源:《塑性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sxgcxb.cn/zonghexinwen/2021/0708/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