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的稀泥里打隧道 “基建狂魔”再战世

来源:塑性工程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7日 12:23:3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文转载自【科技日报】; 近期、新岸(川)西(安)铁路横穿东直园地区,6.78公里长的上葛村隧道贯穿其中。 上格村隧道,最大含水量33%,纵坡25‰,最大埋深102米,最浅出口仅6米

本文转载自【科技日报】;

近期、新岸(川)西(安)铁路横穿东直园地区,6.78公里长的上葛村隧道贯穿其中。

上格村隧道,最大含水量33%,纵坡25‰,最大埋深102米,最浅出口仅6米,属一级穿越线路的风险隧道 国内首条穿越黄土最湿的泥泞高铁隧道。

特殊的地理结构,施工风险极高

银西高铁自南向北穿越毛乌素沙漠边缘,穿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董志远。是国内黄土高原第一座建筑。镇流器高速铁路是故事中最长的一段。

董致远是黄土高原最大的平原,被誉为“世界第一黄土平原”。丘陵沟壑纵横,有黄褐色铍褶皱。是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湿陷性黄土厚度为10~33米。

“上葛村隧道所在的地质孔隙和水体较为明显,广泛分布于黏土黄土层。”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十二局)项目经理魏绍刚 据说,这样的地理特征导致地质围岩极易渗水、软化、变形,突然坍塌,以及地表下沉和地下水流失。

特殊的地理结构使得上歌村隧道的建设风险极高。魏少刚说,隧道穿过第四系黄土,堪称稀泥,含水量高达33%。隧道开挖过程中容易发生沉降变形,甚至发生突水突泥、多次倒塌等灾害。有“雨中掘土,泥中托,泥中开隧道”之说。

攻克稀有工程建设的“路虎”

业内专家表示,上葛村隧道富含深水的黄土在国内外均属罕见。软土是世界一流的工程难题,可塑性黄土区、富水地层基底排水、基底加固难等三大挑战。

一般隧道的地质含水量小于20%,一旦超过24%,将严重影响施工。据资料显示,在含水率超过24%的黄土层中,隧道建设的最低月进度仅为0.6米。

如何在数百米厚、地层含水量极高的黄土中修建高铁隧道?

面对三大挑战,中铁二十二局项目部成立技术小组,在建设单位的组织下,召集设计、监理单位及相关专家,共同攻关。

上葛村隧道出口隧道埋深6~14米,深度较浅。受黄土长段浅埋缓坡和竖向节理发育的影响,围岩易发生变形和块体流失,地表易发生沉降、变形等工程病害。施工人员通过对场地地质条件的深入研究和反复比选,最终确定了洞内帷幕灌浆的超前加固方案。

为应对富水地层基底排水和基底加固困难的挑战,建设者不断攻克难关。开展深孔面注浆施工技术研究,总结注浆材料、注浆孔布置间距等注浆参数结果,将地层含水量31%降低至22%;采用基础套筒阀管注浆加固技术,基础加固处理等技术措施克服了许多问题。

填补了隧道施工技术的6个空白

“为了对抗松软的黄土,距离不到7公里的隧道有4个斜井和10个工作面。”魏少刚说,其中,单个工作面的进尺只有200多米,可见这片黄土是多么难“吃”!

经过1370天的奋力拼搏,这条穿越世界上最厚黄土高原的隧道终于顺利贯通,为银西高铁后续建设扫清障碍。

建设单位银西铁路公司认为,上葛村隧道施工中的多项创新是隧道施工中的首创,攻克了隧道安全施工的技术难题。深而富水的黄土隧道。

这些创新包括:首次系统地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揭示了深部富水黄土层的水稳定性特征,为隧道设计和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首次提出最佳矢量跨度 与倒拱型相比,提高了深厚富惠黄土隧道倒拱的抗隆起能力;首次采用“抗结晶、可维护”排水系统设计,有效解决了隧道排水系统在运营期的堵塞问题;孔套阀管精准定向注浆技术,显着提高了地面的注浆加固效果,实现了深水富黄黄土层加固后月工效80米以上,缩短了工期;首次使用自主研发的隧道检测车。全线隧道衬砌质量“全覆盖、全方位”检测,彻底杜绝了隧道衬砌质量缺陷;首创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信息平台,实现隧道衬砌质量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上格村隧道施工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隧道施工技术六项空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铁路隧道的整体施工水平。”银溪铁路公司专家表示。

银西铁路主线全长618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通道之一。 “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富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线路于2015年12月31日开工建设,计划2020年底建成通车,届时银川至西安的车程将由目前的14小时缩短至3小时左右。

文章来源:《塑性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sxgcxb.cn/zonghexinwen/2021/0707/628.html



上一篇:银西铁路主体工程完工
下一篇:穿越世界规模最大的黄土塬隧道贯通,银西铁路

塑性工程学报投稿 | 塑性工程学报编辑部| 塑性工程学报版面费 | 塑性工程学报论文发表 | 塑性工程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塑性工程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