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工程现浇板裂缝处理方案(2)

来源:塑性工程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3月09日 09:12: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表面处理 用钢丝刷将裂缝两侧的浮浆、残留砂浆、油渍及松散杂物,粉尘、浮灰清理干净,并用压缩空气机吹去浮尘。用高纯度洗涤剂沿裂缝开口两

(1)表面处理

用钢丝刷将裂缝两侧的浮浆、残留砂浆、油渍及松散杂物,粉尘、浮灰清理干净,并用压缩空气机吹去浮尘。用高纯度洗涤剂沿裂缝开口两边清洗,保持干燥。

(2)粘贴进浆嘴

埋置时,先在灌浆嘴角抹上一层约1㎜的环氧胶泥封闭胶,将灌浆嘴的进浆孔骑缝粘贴在缝中心。根据裂缝的大小,其灌浆嘴的间距一般为150~300㎜(如图示)。对于贯穿裂缝,当梁、板、墙厚度大于150㎜时,应在裂缝的两侧错开埋置灌浆嘴。

标注:①—注浆器;②—灌浆嘴;③—裂缝;④—楼板。

(3)封缝

用速凝胶封闭上下裂缝,两天后沿裂缝涂刷一层肥皂水,从进浆嘴通入压缩空气。若肥皂水起泡,说明起泡处封闭不严,立即擦去肥皂水,并用速凝胶封堵密实。

(4)配浆

用天平称取两种浆液原料,并根据气温及裂缝宽度进行小幅度调节,将浆液充分拌合并置于洁净胶桶待用。若浆液超过3小时或流动性较差应停止使用,配浆量应充分考虑富余量。

(5)灌浆

1)灌浆从裂缝的一个端头开始向另一端逐步进行;

2)灌浆工艺路线:料桶→胶管→灌浆机→胶管→进浆嘴;

3)逐步加压,从0~0.25MPa后停止提高压力;

4)加压后注意观察,压力维持在0.25MPa不变;

5)与进浆嘴相邻的进浆口冒浆时,立即关闭阀门停止进浆,并迅速用堵头堵住冒浆的进浆口;

6)堵住冒浆口后,再打开阀门注3~5分钟;

7)拔开与第一个进浆口相连的胶管,随即堵住第一个进浆口;

8)拔开第二个进浆嘴堵头,与胶管相连进行灌浆,直至一条缝灌完。

(6)复原。72小时后将浆嘴打掉,铲去混凝土板面上的胶泥。

五、预防措施

1.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确定混凝土品质,严格控制水和水泥的比例,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砂率和含泥量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使用商品混凝土时要对坍落度进行严格检查。

2.混凝土浇筑之前,要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达到饱和状态,使之即不释放水分也不吸收水分,浇筑过程中振捣要充分、均匀、恰倒好处,避免振捣过度。

3.在混凝土没达到一定强度时不要过早上人、堆料、施荷加载,尤其是振动荷载,因为混凝土浇筑后要有一个硬化过程,才会有强度;在这个过程中,应对混凝土加以保养,不能对混凝土施加任何外力。必须做到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后,才允许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4.混凝土的浇水保温养护特别是加强早期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早期浇水保温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引起的混凝土初期伸缩裂缝及温度变化产生的裂缝发生。因此,施工中必须坚持一周左右的洒水保湿保温养护,防止风吹日晒。

5.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按操作程序施工,使施工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在楼板浇捣过程中要由专人护筋,并及时进行整修,严格控制板面负筋保护层厚度。有梁通过或隔断时一般放置在梁钢筋上面或与梁钢筋绑扎在一起。为了控制好负筋保护层厚度,马蹬不准漏放并且绑扎牢固?,保证负筋不下沉不移位,从而有效控制负筋保护层的厚度,避免板负筋保护层过厚而产生裂缝。

6.及时与搅拌站沟通,防止混凝土供应不及时混楼板形成冷缝,砼浇筑过程中应振捣密实,严禁发生漏振现象。

六、裂缝修补验收

1.一般裂缝修补完毕后观察表面是否平整无翘曲,满足要求后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2.对防水要求部位的通缝修补完毕后宜进行蓄水实试验,楼板上部用砖砌筑宽度100mm高度100mm水沟,两端封闭,灌水实验,观察楼板下部有无渗漏,如无渗漏责裂缝处理完毕,可以进行楼地板下道工序的施工,如有渗漏责需开凿重新处理,直到裂缝无渗漏现象发生在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七、安全文明施工

1.作业人员进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保护用品。

2.施工设备用电,必须保证一台机械设备配置一只配电箱,配电箱内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开关;使用时应检查并保护电源线路是否良好,电源线不得有接头;不能硬拉电线,防止拉断电线而造成触电伤亡事故。

3.高处作业应用活动架,活动架搭设完毕检查牢固稳定后方可上人施工。

4.做到工完场清,施工完毕后的产生的垃圾及时清理干净。

文章来源:《塑性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sxgcxb.cn/zonghexinwen/2022/0309/945.html



上一篇: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激光辅助增材制造高强
下一篇:从“研发管理”到“创新服务”——阳泉市科技

塑性工程学报投稿 | 塑性工程学报编辑部| 塑性工程学报版面费 | 塑性工程学报论文发表 | 塑性工程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塑性工程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